国家级教学团队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

发文时间:2018-09-06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由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聚合物科学系中的教师整编制构成,承担学院内、外各类高分子科学类课程的授课工作。

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材料学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坚强的学科背景为高分子科学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本团队形成于1998年新的学科目录开始实施之时。1998年以前,学院称高分子系,内设有高分子材料、橡塑工程、高分子化工、树脂基复合材料等四个三级学科口径专业。教学体制则沿袭过去的教研室制度,一个教研室负责一门或几门课程。1998年,为了贯彻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的方针,我校以高分子系为班底,并入校内其它与材料有关的专业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初设四系二所,即聚合物科学系、聚合物工程系、金属表面工程系、无机材料系、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和感光材料研究所。本科专业则归并为二级学科口径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一级学科口径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由上述四个窄专业整合而成。学院对教学工作重新进行了分工,各个系分工负责学科相关的课程,就此完成了科研体制与教学体制的统一。本团队由高分子科学系教师组成,后历经机构改革,聚合物科学系及教学团队一直保持稳定。我们经过逐一分析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设立了九门必修课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聚合物表征、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工程、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共混改性、复合材料、材料导论。组织力量编写了九本一套的系列教材,由轻工业出版社于2000年出齐。这套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宽专业教学工作整合的完成。也为本团队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团队初建时,主讲老师主要是老一辈的教师,如金日光、焦书科、金关泰、宋名实、陈耀庭、周亨近、华幼卿等,他们都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在老一辈教师的培养、帮助下,青年教师逐步走上讲台,接过长辈手中的教鞭,成长为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历经十年的薪火相传,形成了今天的教学团队。

本团队由18名老师构成,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学缘结构。团队中50岁以上教师3人,40~499人,40岁以下6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3人,学士学位1人。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工程师3人。团队成员毕业于国内外7所高等院校,有8人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团队新、老成员汲取了国内外、校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科前沿为导向,以科研实证为资源,以科学思维为线索,溶教书育人于课堂之中。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与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聚合物加工工程》和《材料导论》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材料导论》还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高分子材料》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并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

本团队成员继承了老一辈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认真钻研学术与教学方法,成为高分子科学基础教学的中坚力量。团队成员多次受到各级表彰,代表性的荣誉称号如下:

姓名

代表性荣誉称号

励杭泉

北京市教学名师(2006), 高分子物理国家精品课负责人(2004), 材料导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负责人(2007)

杨万泰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 长江学者(2001)

张兴英

高分子化学国家精品课负责人(2005)

付志峰

两度校级青年优秀主讲教师(1993200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 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计划(2006)

武德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4)

李齐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

 

校级青年优秀主讲教师(2004), 全校十佳青年教师(2007)

 

校级青年优秀主讲教师(2001)

 

校级青年优秀主讲教师(2008)

鲁建民

校级青年优秀主讲教师(2004)

本团队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中,接受了先进的高等教育学理念,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充实了团队成员教学工作的内涵与底蕴,与爱岗敬业的精神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结合在一起,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