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欢迎报考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

发文时间:2022-03-02

学院简介

一、建院历史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建校初期的有机化学系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特色,兼顾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协同发展的院系之一。学院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学科优势

学院自1978年起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高分子材料是该领域首批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198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A类(排名前10%,2017年),并进入“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行列。学院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建设目标,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合”、“国际化联合”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大力推进学位点建设,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稳步上升,位列全球前0.82‰(2021年11月)。

同时学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分子设计、合成制备、成型加工、智能制造、服役评价和回收循环再利用”全链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念为目标,在高分子聚合反应工程、先进弹性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分子医用材料等方向形成了特色优势并处于全国引领国际领先地位。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与兄弟学院共建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碳纤维领域唯一的“碳纤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弹性体节能与资源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以及“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分子科学教学”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师资队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教学名师和国家级青年人才为核心,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截至2021年12月,教职工总数达2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9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青”和“卓青”获得者9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家级四青人才20余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四、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能力提升迅速,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60项,签订企事业横向项目近100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3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700余篇;申请专利1100项,授权专利960项;科技经费呈逐年上涨趋势,合计9.1亿元,人均年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00万元。与中石化、中石油、道达尔、巴斯夫等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校企研发中心和产业战略创新联盟,自主研发出稀土顺丁橡胶、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高强中模及高强高模碳纤维以及高强高模系列聚酰亚胺纤维等一大批关键材料,众多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国际合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国际智力资源的引进和输出。一方面,积极邀请海外高层次学者访问学院从事长期或短期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同行业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 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平均每年邀请约40人次海外专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或教授全英文课程。学院每年主(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3次。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教师学生走出去,拓展国际视野。每年支持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0余人次,受邀做国际会议大会报告20余人次。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阿克隆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等6 所大学合作建立了“3+1+1”、“2+2”联合培养学生模式。与法国洛林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2020年与泰国先皇理工签订了我校首个逆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2”联合培养协议,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人才需求。

 

就业与深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46%。超过25%的硕士生毕业后就业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国家大中型企业,去民营、私营和外企等其他企业就业每年保持在50%以上。去高等(初等)教育单位、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部队等就业接近10%;近9%研究生去清华大学、中科院、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优秀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博士或博士后。就业地区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等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招生

化学(070300)

本学科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北京市教委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目前为本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2012年成为北京市化学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科学评估中,我校化学一级学科位居前列,化学学科保持在全球ESI排名前1‰。我院化学学科现有教授51人,副教授4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本学科已经形成特色鲜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包括光聚合及表面工程、可控离子聚合与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聚合物结晶结构与形态学、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其交联化学等。拥有聚合物组成、结构、形态分析及性能评价的全套仪器设备。研究领域涉及有机高分子合成、设计与性能研究:从原子、分子、超分子以及亚微相态上对聚合物进行设计,通过“大分子工程”得到预期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并借助物理与化学改性手段,实现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在活性/可控聚合和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学等领域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

本学科于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国家教委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当时名为高分子材料学科),1990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008年),其中二级学科“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职工总数达230人,其中高级职称19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青”和“卓青”获得者9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家级四青人才20余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本学科不但注重深入的基础研究,还着力于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尤其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急需的高新材料,涉及领域包括:高分子合金及复合材料、特种和功能弹性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高分子涂料和粘合剂、材料表面与界面等,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研究成果大量发表于本领域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并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业界享有盛誉,学术声誉也远播海内外。

材料工程(085601)

本学科于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本校化学和化工学科共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本校化工学科共建)、碳纤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聘任的校内外研究生导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研究方向涵盖了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的各个方面,能够满足材料工程专业实践的实际需求。本学科致力于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尤其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急需的新材料,涉及的方向包括:高分子合金材料、特种和功能弹性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高分子涂料和粘合剂、材料表面与界面等,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研究成果获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并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学科水平在业界享有盛誉,毕业生广受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欢迎,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科技、工程和管理方面的专家。

 

2022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人数506人

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506497 全日制,9 非全日制,其中推免拟招收 105 人,以最终实际录取人数为准)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拟招总人数

(含推免生)

推免拟招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070300 化学

可控活性聚合与大分子工程

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

聚合物物理

19

5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665 普通化学

④866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320

85

 

 

0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该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功能材料模拟、设计及合成;材料加工结构性能关系;碳纤维制备与加工工程;天然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光、生物降解材料;信息材料;感光高分子;先进材料加工制备工程)

224

60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66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无机化学

02 无机非金属和金属材料

(该研究方向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碳材料及复合材料;材料环境行为与失效机理;纳米材料;能源材料)

96

25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60 物理化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无机化学或金属学

085601 材料工程(全日制)

158

15

 

01 高分子材料工程

112

11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66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无机化学或金属学

02 无机非金属和金属材料工程

(该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工程;先进碳材料及无机材料工程)

46

4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60 物理化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无机化学或金属学

085601 材料工程 (非全日制)

5

0

 

 

01 高分子材料工程

3

0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66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

02 无机非金属和金属材料工程

(该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工程;先进碳材料及无机材料工程)

2

0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60 物理化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无机化学或金属学

085601 材料工程(非全日

制,单独考试)

00 不区分研究方向

4

0

①111 单独考试思想

政治理论

②240 单独考试英语

③610 单独考试数学

④801 材料与化工综

综合复试

 

 系 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10-64433854

学院网址:https://cmse.buct.edu.cn/

导师介绍:http://graduate.buct.edu.cn/zsgz/dsjs/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