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研发,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和挑战的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力争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在特色研究方向上实现国际引领。

 化学学科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北京市教委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目前为本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现有教授51人,副教授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本学科已经形成特色鲜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包括光聚合及表面工程、可控离子聚合与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聚合物结晶结构与形态学、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其交联化学等。拥有聚合物组成、结构、形态分析及性能评价的全套仪器设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机高分子合成、设计与性能研究,从原子、分子、超分子以及亚微相态上对聚合物进行设计,通过“大分子工程”,得到预期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并借助物理与化学改性手段,实现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在活性/可控聚合和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学等领域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国家教委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当时名为高分子材料学科),1990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008年),其中“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04人,其中教授8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4人;建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本校化工学科共建)和“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本校化学、化工学科共建);建有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创新引智基地1个。本学科不但注重深入的基础研究,还着力于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尤其是国民经济中急需的高新材料,涉及高分子合金及复合材料、特种和功能弹性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高分子涂料和粘合剂、材料表面与界面等领域,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研究成果大量发表于本领域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并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工业界享有盛誉,学术声誉也远播海内外。

材料工程学科于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本校化学和化工学科共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本校化工学科共建)、碳纤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聘任的校内外研究生导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其研究方向涵盖了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的各个方面,能够满足材料工程专业实践的实际需求。本学科致力于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尤其是国民经济急需的新材料,涉及高分子合金材料、特种和功能弹性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高分子涂料和粘合剂、材料表面与界面等领域,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研究成果获得很好的实际应用,并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学科水平在工业界享有盛誉,毕业生受到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界欢迎,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科技、工程和管理方面的专家。